集团动态
产业发展的推动者 ● 城市更新的建设者
穆藕初先生于浦东早期开发中,创建或参与组建“植棉试验场”“恒大棉纺厂”“浦东电厂”“浦东实业公司”等几个主要项目,所反映出的先进思想、理念、经验和许多精辟见识,是他生前辉煌活动中的一部分,也是他留给后人的重要精神财富,永志人们心间。
一、从兴办浦东“植棉试验场”,看穆氏的“实业救国”抓农业的思想
“实业救国”,是先生的一贯明确宗旨,他看准发展农业,应是振兴实业中最重要的环节。他说:“在诸般实业中,占中心地势者,莫如农。我国以农立国,必须首先改良农作,跻国家以富庶地位,然后可以图强;国力充实,而后可以图存,可以御辱,可以雪耻。”这就是他后来到美国去选修农学,以及为什么致力于实业的原因。由此,他回国后,即投身于棉业。第一件事,创建纺织厂时,就着手改良棉质,引种美棉试验,他断言:“棉质不改良,我国永无发达细纱之日。”除在杨浦引翔乡办“穆氏植棉试验场”外,又在浦东三林、杨思地区兴办5个县立“植棉试验厂”。先生清楚,上海地区木棉(即棉花)种植始于乌泥泾,元末时,由黄道婆自崖州(今海南崖县)回,传授纺织之法,将棉花进行加工成商品,自此种植尤广。无疑,木棉对当时社会经济和国民生活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数百年来,代代相延,终未图变,严重制约了我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壮大。故先生多次呼吁:“须改良棉质,否则纺织事业难求充分之进步。”他不仅言(宣传、演讲),而且行,直接兼任各棉种场主任,亲自下田间指导棉农操作,又多次被邀至三林镇“念祖堂”“杨思轧花厂”、南汇“大团高级小学”演讲“改良植棉方法”,强调种植株距宜疏、不宜密,注意改良土壤,善用肥料,勤排水,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编写《植棉改良浅说》材料,印后向广大棉农散发。此举,先生意在从思想上确立,实践上证明改良棉质的重要。时人评述:“先生是我国近代科技专家到田间送农科知识的传播人。”
进而又在杨思、三林棉场和其他地方用图表对比向棉农宣传告知:当今世界产棉总量,按新出版的《美国农业报告》讯:“世界产棉之额,美国占67% ,中国仅为5%。且同称棉花,美产细长而韧,华产丝短又粗;成纱:华纺24支以下,美纺可至42支以上,直到更细,照此,优劣很清楚,究其原因?'非吾国气候、地力不如人,而是人之智力(科学)不如人'。”显然先生欲用生动图表说明具体数字,激发棉农们有急起直追的雪耻思想,改变固有的守旧落后观念。当时《申报》报导,称:“穆氏在引翔植棉试验厂引种的美棉,每亩平均产160斤,最高为200斤”,“更增加了棉农们改变棉质的积极性。先生见状,高兴预测:“不出10年,中国棉质有望图变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商部于次年饬定各省发放美棉,依照改良方法种植试验。想来,这正是先生所求的振兴实业,必须确立首先抓农业的思想。
二、从再建“恒大棉纺厂”,看穆氏的企业经营管理,突出人才的先进理念
先生自1914年夏创“德大”纺织厂始起,到1919年,与兄湘瑶等续建“恒大”棉纺厂,可谓一路走来,进展神速,成绩显赫。时“恒大”有纱锭1万锭,额定资本50万金,于浦东,除1910年,由他人首办“源康祥棉织厂”外,论设备,资本、管理、生产均“恒大”为先了。开工后,所产的“飞机”牌棉纱销售全国各地。“彩色飞机牌”销往南洋,工厂呈一片兴旺景象。若问穆氏企业的成功之秘是什么?回答:是注重西方管理科学的引进,以及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过程中,从科学管理法的意义上突出强调人才的作用。他说:企业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从何入手?应从人着手,人才为事业之灵魂,制度再好,要人去执行,无论哪方面的管理工作都要有人来做。说白了,“管理法即治人之法也”。这就是他的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思想核心,也是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化劣势为优势的最有力的一手。
三、从集办“浦东电厂”,看穆氏的实业振兴远大胆识及经营策略
先生说:“振兴者,不如凡几,盖电力为一切动力之母,若有一大电气厂供给电力,则无论大小各工厂所用原动力可由此而出发,成本即因之轻减,管理因之简便。”当时浦东以船舶修造业为起步较早的工业。综览全浦东境域,民族工业除致力于棉业纺织外,惟着力发展电力,方可与外商争衡。由此,先生策划思考,终于1919年1月2日,由童世亨、黄炎培、叶惠钧、朱淑源、钱新之和先生开会,发起创立“浦东电气股份公司”,决定筹资10万元,在浦东张家浜建立火力发电厂。经过一年的购机兴建,电厂第一部机器在1920年12月1日开始运转送电,1921年1月正式营业。
根据当时电业法,每座电厂都应有固定的营业区域,按此规定浦东电厂只能在浦东地区。经过数年经营,“浦电”电线已普及于浦东全境。对此,董事会紧急商讨对策,先生认为境内用户既已无法扩增,电厂别无办法,只能寻求扩张,并以卖电、投资或合并的方式整合众多小规模区域电厂及电灯厂。如此,使浦东电厂的营业区域,从浦东扩伸至邻近宝山、南汇、川沙、奉贤等县。这样,营业收入也大幅提升。世人皆说:先生见识宏远,经营有道。
1930年以后,虽然曾发生过“一•二八”事变,但浦东地区电业并未受大的损失,电厂仍在继续增长。在1930~1936年间,电厂的售电量与营业收入,每年均呈倍数增加。由于公司发展相当迅速,致机组不敷使用。本想再度筹办新厂,不料,“八•一三”淞沪会战又临,遂受阻止。
电厂的成功清楚地说明,商场如同战场,若不把握机遇,不讲策略,取胜是不可能的。
四、从拟办“浦东实业公司”,看穆氏醉心于地方民族经济发展的求实作风
1918年5月8日,先生又与黄炎培等就组建“浦东实业公司”召开讨论会;同月18日,再对集股资金和章程交换意见,会上先生和黄炎培带头认股万余金,还谈了三点意见:一是作为故乡人,理应为振兴浦东地方经济效力;二是在对川沙、南汇两邑作了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应变策略,克服目前“毛巾”“花边” “织袜”三业中存在的各自问题和补救办法;三是办好“公司”,企业经营上应注意的要点。
先生首先强调:“吾人生息于此,举凡地方上痛痒,无论间接或直接,在在皆及之。”表示出对浦东故乡的深厚感情。在他深入调查后,得出:这样一个事实“千万门户,赖以举炊者,厥为毛巾、花边、织袜三业”。川沙毛巾厂由初创至现在1918年,全县有70余家,置有木机2500台,从业人员3750名,年产毛巾50万打,其中规模较大,又小有名气的计12家。花边:20世纪初,由意大利商人从欧洲带入东方,上海地区劳动妇女加以改革创新,在整张网上编织图案,制成各种具有民族风格的装饰日用品,既具实用价值,又具有美化作用。1913年春,县人顾少也于上海开设了“美艺达花边公司”,并在高昌乡(今顾路)各路口设立传习所免费教授女工,一时习此业者达数千人,到现在花边为川沙最盛。织袜业,主要在南汇,始于1912年,据说由镇人胡簋铭去日本考察实业时,见到一种小巧轻便的织袜机买了两台带回家乡。胡原本打算仅供家人使用,后见有发展前途,便再从日本购进12台织袜机,在镇上开起浦东第一家织袜厂。至1914年,袜厂有了较大发展,全县目前有袜厂48家。工厂虽设在南汇,产品来自南汇,但商标却挂上海,因为经营袜子的商号都在上海。
鉴于上列情况,“三业”要振兴发展,须首先解决各业中实际弊端,才能步入正常快车道,担此重任者,惟设公司。先生受黄炎培所求,借讨论会之机,作了《振兴浦东实业之主张》演讲,指出:“毛巾业少团结,存在各自为政,互相诿争,以致销路不旺,市价日跌,质量低劣;织袜业,设厂者逐渐发达,而价格未能一致,应设法整顿,促其发展,打破美国限制影响,解决市面呆滞,亟须设法发展,以广销路。”
另外,成立“公司”以后,应防止出现“过阔、过陋、过苛”现象。“过阔,则母财易竭。”“过陋,即出货滞销。”“过苛,投股后,无限苛求,顾自一方,而忘各方,纷相汲引,植党营私,致营业破裂。”
而办好公司,先生提出:“有五种利益,为工商业家必争之要点。”其一,“趸买,以便零星小产。”其二,“趸卖,货价不至任人贬抑。”其三,“挑选,出货方能精美,此方面促工业进步,他方面使雇主乐用。”其四,“漂染,色泽力求鲜明,既易引起买客采用兴致,更能帮助贩户流通无滞。”其五,“集合大团体,则资力雄厚,进可以得时机,退可以坚壁垒,与人竞利,方可独操胜算。”先生坦诚之言,学识经验和具体求实作风,给大家以极大鼓舞,推动了之后“公司”成立的进程。实践证明:穆藕初先生的先进思想、理念和企业经营中科学管理,突出农业,强调人才等等,都是十分正确的,将始终是后人的教科书,应认真传承、学习。
(摘自《穆藕初——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先驱》,作者:郭秉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