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动态
产业发展的推动者 ● 城市更新的建设者
遇见AI,预见未来。人工智能是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国际数字之都的重要驱动力。临港新片区凭借前沿产业集聚、政策制度创新和应用场景开放等优势,已集聚一批自动驾驶、智能终端、AI芯片、数据服务等人工智能企业。
本期“企业看滴水湖AI创新港”邀请了鸿钧微电子公司CEO沈荣和延电科技股份总经理代凤朕。听闻滴水湖AI创新港即将启动,他们围绕高性能通用处理器、智能座舱等内容,谈谈他们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未来布局看,临港都是上海离世界最近的地方。作为浦东引领区和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区,临港新片区承载着“作为桥梁连接世界”的使命。临港新片区的制度创新优势与产业发展规划,吸引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创业者们。
“临港,科技感特别强、年轻人很多、充满了想象力,是一个能够让梦开始的地方。”杭州鸿钧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钧微电子”)CEO沈荣如是说。
目前,临港新片区正在重点打造“滴水湖AI创新港”,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孵化和转化功能,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充分发挥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作用,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推动企业研发成果加速落地。临港的这些“着力点”都与鸿钧微电子“面向世界,深耕技术”的发展规划不谋而合。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作为底层基础设施的数据中心也在不断变革升级,并成为人工智能、5G、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发展的算力底座。在此背景下,鸿钧微电子致力于自主开发面向数据中心的通用处理器(CPU),为业界提供基于ARM架构的“更高效能、更易部署”的服务器处理器。
“我们企业的诞生赶上了产业变革的好机会!”沈荣表示,鸿钧微电子将立足国内广阔的数据中心市场,服务好互联网、运营商等各类数据中心客户,未来希望将成熟的芯片产品和芯片技术推广到国际市场。“总部意味着整个公司的一个发动机,我们希望把公司总部设在临港。我们对临港新片区的发展充满信心,这里有着‘开放’的基因。”
沈荣认为,企业要注重市场需求、贴近高端人才,更要放眼全球,不能“闭门造车”。临港新片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足以厚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底蕴和优势。
三年来,临港新片区快速发展,形成了高质量产业集群。沈荣作为鸿钧微电子的创始人、董事长,同时也是具备20多年处理器行业从业经验的业内资深人士,他对公司的技术优势、产业前景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他认为,创业公司的成功离不开“政策圈、资本圈、朋友圈和能力圈”这“四个圈”的相辅相成。
目前,鸿钧微电子已经具备了扎实的产业经验与技术实力,在接续发展过程中,产业间的联动与合作更是重中之重。初创公司只有在实践摸索中互相扶持,才能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远,而临港这片沃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创新生态。
“我相信我们在这里可以找到更多合作伙伴。在临港,产业集聚的想象力是非常大的。期待未来与大家携手,以为绿色数据中心赋能为使命,共同绘就更为繁荣的产业生态。”沈荣表示。
在沈荣看来,人工智能(AI)的落地需要根据用户不同的场景针对性优化,在这过程中,政府需要扮演好“领头羊”角色来推动产业发展。当高新技术发展遇到难题时,政府能够扮演“催化剂”的角色,通过政策扶持,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在企业联动阶段,常常出现有些企业更专算法,有些企业更专业务的局面,这时政府作为“链条”又能够将多方联动起来。
“这些正是临港管委会在做的事情,我们都看在眼里,也希望能够在这样优良的营商环境中共谋发展。”沈荣表示,临港要做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临港,这更加坚定了鸿钧微电子选择临港新片区的决心。“我们致力于成为一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期待在临港实现我们的圆梦之旅。”
汽车博主常岩最近“火”了。他在使用某品牌汽车辅助驾驶功能时,因为眼睛太小,被车载驾驶员监测系统判定为“频繁分神”遭到多次警告。激起热议的同时,更多人也第一次接触到了“智能座舱”这个近年来兴起的概念。也许一些算法还需优化,但智能座舱确实能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更好保障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提供个性化的舒适功能与娱乐服务。
智能座舱无疑在汽车产业未来发展中占重要一席。在宣布汽车产业产值破千亿后,临港新片区就进一步明确,将重点聚焦电动底盘、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云服务等领域。瞄准机遇,老牌汽车座舱供应商延锋选择临港,开始了它的布局。
去年5月,一场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延锋汽车项目落地临港。三个月后,延锋又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签订谅解备忘录,共同推动延锋国际智能座舱配套项目落地。
延锋非常重视临港,希望在此打造延锋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智能座舱产品、内饰和座椅零部件产品研制和出口基地。为什么?原因很多,延电科技股份总经理代凤朕娓娓道来:
最早,吸引延锋的是临港的整车主机厂。一些行业龙头是延锋的客户,在周边布局内饰、座椅项目,无疑能节省物流成本、提升供应链稳定性。
“我们已经能稳定地向临港的主机厂供应座椅内饰了。而正是在首发项目运作期间,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临港,发现了这里的更多优势。”代凤朕说。
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无疑是其中之一。这不仅仅在于汽车行业本身,临港新片区重点发展的另外两大产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也对延锋的业务有所裨益。
代凤朕介绍,延锋的汽车电子、智能座舱等项目是“芯片大户”,系统集成开发等都是基于芯片。在全球缺芯的大背景下,拥有本地就近的芯片供应商能带来举重若轻的战略优势。
“智能座舱业务需要高度协同开发,在每一个节点、每一步,都需要多方密切配合。”代凤朕说,“在临港,客户、芯片供应商和我们离得很近。在某个开发节点遇到问题,可能一个电话,对方的工程师20分钟就赶到我们的实验室了。这种便利性,在别处找不到。”
人工智能产业对延锋业务的赋能亦是同理。此外,本地的产业集群发展意味着高端人才的集聚,这样的人才高地,也正是延锋所需要的。
人才集聚不仅归功于产业,临港新片区的政策优势同样不可或缺。这也是延锋进军临港后发现的另一大优势。
“一开始,我们真不知道,临港新片区的政策这么好。”代凤朕说,“产业扶持政策、人才落户政策的力度,在全国范围内都很有竞争力。”
临港对企业的服务态度也让他印象深刻。延锋为员工申请了人才公寓,管委会和园区公司带着延锋负责人按照需求找场地,以最快的速度落实了政策。今年疫情期间,临港管委会提供了企业所需的各种支持,帮助延锋迅速复工复产。
最近,“滴水湖AI创新港”即将启动的消息,让延锋看到临港对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视。事实上,延锋的工厂在数字化领域走得很远。智能工厂里,多半设备具备联网能力,“效率瓶颈”显著化解。在人工智能赋能的“工厂大脑”的指挥下,整座工厂更高效,对市场的反应也更敏捷。一条产线,就具备生产成百上千种不同配置汽车内饰件的能力。
而从产品角度看,人工智能在车内的应用越来越多。“汽车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正从交通工具逐渐转变为生活场景。每天中午在园区里,我都能看到许多人回车里休息甚至午睡。”代凤朕认为,延锋与AI的交叉也会越来越多。他透露,延锋未来或许会把更多汽车电子领域的产线放到临港。
来源:上海临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