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动态
产业发展的推动者 ● 城市更新的建设者
一、清音班
清音班又称“国乐队”,是民族乐器爱好者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业余演奏队。“清音”即江南丝竹,乐器有京胡、二胡、板胡、笛、箫、琵琶、三弦、碰铃、扬琴、鼓板等。多音齐奏,曲调流淌、清新秀丽、婉娓动听,使人爽心悦耳,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清音班少则7人~8人,多则10余人不等,如有活动由班主临时召集组会。在民间喜庆集会和婚丧场合中常能听到他们的演奏。演奏的曲目通常有《三六》、《龙虎斗》、《春江花月夜》、《步步高》、《百鸟朝凤》等。解放后,曲目逐渐增多,有《喜洋洋》、《扬鞭催送公粮》、《婚礼进行曲》、《浦东欢乐》等现代音乐和流行歌曲。
清音班演奏时乐器上装有彩头饰品,装饰图案有“双龙抱珠”(笛子)、“丹凤朝阳”(琴)、“宝塔”(笙)、“聚宝盆”(扬琴)、“鲤鱼跳龙门” (琵琶)等各种乐器都要装饰得五彩缤纷,给人们以吉祥如意的美感,增加喜庆气氛。
新港地区清音班活动已有100余年历史。19世纪中期,新港地区已有清音班活动,清咸丰三年(1853年),瞿炎松、瞿老寿以瞿氏家属组会清音班,至今相传四代,现仍有10余人能掌握清音班的各种演奏技艺,备有笛子、胡琴、扬琴、琵琶、拍板等相关乐器,能演奏乐曲、戏曲、民歌等近百首,在奉贤、南汇、川沙县部分乡村颇有声望。至2002年,新六、洼港、四灶、丰产、路北等村均有清音班演奏人员,自发组成3个班子。
二、民间舞蹈
新港地区民间舞蹈颇多,有踩高跷、荡湖船、牵麦园、打莲湘、蚌舞、“卖盐茶”等。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被现代舞蹈所取代。
踩高跷
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表演形式。跷子用60厘米~110厘米木棒一对,下部装有小横档,表演者身穿戏装,描上花脸,脚踩横档绑腿于木棒,随着锣鼓声点,着重踩和扭,有节奏地扮演《唐僧取经》、《黛玉葬花》等节目。
荡湖船
船身用竹料和彩布制成,无船底,上有亭阁式顶蓬,一少女站之船中,双手提控船舷,荡动船身,颠颠簸簸,似陆地行船。船后一艄公,手执彩桨作划船姿状,边歌边舞,与船中少女相呼应。艄公扮演者见物唱物、见人唱人,其内容多为吉祥贺词。
牵麦园
又称“双推磨”。表演者为一男一女,男角手执仿制的磨架作“牵磨”状,女角伴作“拗磨”动作,双双以《夜夜游》曲调,边舞边唱“麦园记” 。
打莲湘
亦称“打莲花棒”。在长约1米~1.2米的红、绿、白三色相间的竹竿上,嵌进若干对铜钿(或铜板),并绕以彩带。打莲湘时,由数对青年男女,手持莲花棒边打、边唱、边舞,并不断变化队形。当莲花棒击打肩、背、腰、腿或与另一演员对击时,发出有节奏的“切察、切察”声音。新港地区的击法有36节和72节等不同形式。词曲皆以民间流行的小调、民歌,唱时多为齐唱或对唱。
蚌舞
又称“蚌壳精”。蚌壳舞取材于“鹬蚌相争”寓言。以竹片和彩布制成蚌壳形状,其大小能将演员关闭在壳内为限。表演时,由一少女扮蚌姑娘,将蚌壳掮于肩上,双手抓住把手,控制蚌壳的开合。另一人扮演撒网渔翁千方百计欲网住蚌姑,而蚌姑娘将蚌壳忽开忽闭,忽躲忽避,时而以蚌壳夹住渔翁的帽子或渔网、衣服等。而渔翁则表演翻、滚、跳、爬、小翻子、倒扎弧等武功动作,幽默滑稽,风趣横生。
“卖盐茶”
是浦东地区传统的民间舞蹈。“卖盐茶”是描绘盐民挑篮卖盐生活的艺术写照。明、清时期,下沙盐场等地区盐业兴旺,盐灶星罗棋布,盐民煮海制盐,被官府、盐霸垄断盐业,压榨盐民,盐民不得温饱,为生活所迫,偷偷贩卖“私盐”。为躲避盐警的查捕,盐篮下面藏置白盐,上面则以杂物遮盖,挑着担子装作“走亲”或“小贩”,串门兜售。“卖盐茶”是以此为素材,进行艺术加工而成。在旧时,表演者为男扮女装、头顶花巾、佩带太阳墨镜,肩挑一对大花篮,扁担两端扎上花束,并缠以彩绸或彩纸。演员以舞蹈姿势按“串链条”形式穿插行进,这是一种集体表演的民间舞蹈。解放后,经过艺术加工,改由女子表演,肩挑花篮,身穿艷装,婀娜多姿,形成了花篮舞。
三、东方魔技团
1975 年,在中共新港人民公社委员会宣传部门的支持下,东方魔技团成立,有演职人员20人,沈国明任团长。东方魔技团以表演杂技、魔术、气功为主,伴以歌舞。东方魔技团活动于上海、江苏、广西、广东、江西、海南岛、云南、贵州、河南、甘肃、陕西、山东、青海等省市、自治区的城市和乡镇。1986年,在上海蓝天宾馆,由团长沈国明为中央领导表演“百步红沙掌”(站在10米外用气功将稳放的酒杯击倒)。1987年6月8日,东方魔技团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以“大刀劈胸”、“千斤压身”等节目为外宾作表演,并合影留念。1987年10月,东方魔技团在苏州市为11国来宾表演魔术、杂技节目,赢得一批又一批中外观众的赞赏。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有意邀东方魔技团赴该国献演。1987年,经上海市文化局批准,东方魔技团成为“市郊第一个民间职业剧团”。
1995 年,因团长沈国明病重,东方魔技团停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