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动态
产业发展的推动者 ● 城市更新的建设者
(一)纸扎
风筝
20 世纪80年代前,新港地区有放风筝的习俗。艺人们能扎制芦花、蝴蝶、飞燕、鹞鹰等多种式样的风筝。有小如扇面,大似门板。如在风筝上装置簧片或橡皮筋响鞭,随风奏乐,俗称“鹞琴”。晚间,在风筝在线挂上灯笼,俗称“鹞灯”。鹞灯在夜空中闪闪烁烁,甚为醉人。
纸扎
新港地区有史以来就有“纸扎行业”。“纸扎行业”专营丧家需要的祭奠焚化的迷信品,如:纸房、纸船、纸轿(子)、纸床、纸桌椅、纸灶、水烟筒等,并用金、银等各色彩纸刻制成各式花纹图案、戏文等进行美化装饰。“文化大革命”中“纸扎行业”受到冲击。80年代起,“纸扎行业”又复苏,纸扎品种增多,增加了纸洋房、纸液化灶、纸卫生洁具、纸收音(录音)机、纸电视机、纸自行车、纸乐器、纸轿车等等,心灵手巧的艺人可随丧家的需求多寡来制作纸扎。新港镇的纸扎艺人分布丰产、余姚、黄华、洼港等村。
灯彩
新港地区有制作灯彩的历史。灯彩的制作一般以竹条(片)为骨架,糊上彩纸,经过彩绘,并在内装置烛光或电珠,便成彩灯。彩灯有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圆形的,也有各式人物、花卉、飞禽、走兽等模型。常见的有龙凤呈祥灯、十二生肖灯、走马灯、兔子灯等,制作精巧,赏心悦目。
(二)雕刻
木雕
20 世纪50年代中期,路北乡(小乡)的潘根才(今新港镇路北村人)学艺满师,从事以木雕为主的工艺雕刻。主要为家具园件和小件摆设装潢,诸如面开板、大花板、遮身板、沙格板以及扑头、排边、插角等。常以花鸟、走兽类图案雕刻,也用古代戏名、花卉图案雕刻屏门、屏风。一些考究的人家也邀请雕匠为八仙桌进行雕刻,围边可用各式图案、四脚通常为老虎脚。随着家具、厨具、卫生洁具的更新换代,90年代中后期,木雕行业趋向凋零。
食品雕刻
20 世纪80年代末,新港地区的厨师采用雕刻食品搬上餐桌。厨师选用优质的南瓜、萝卜、西红柿、黄瓜、青椒、红椒、皮蛋等,现场配料雕制花鸟或走兽。常见的有“龙凤呈祥”,“金鸡鼎立”等,栩栩如生,有的还用红绿樱桃加以点缀,或盆周加以“围边”,真是赏心悦目,以增食欲。
(三)刺绣土布
刺绣新港地区刺绣绣法甚多,有游花绣、包花绣、十字绣。民间妇女利用农闲穿针引线,在枕套、帐帘、蓝布、手巾、鞋头、电视机套上绣以“花好月圆”、“和合如意”、“金鱼戏水”、“双龙抢珠”等图案。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刺绣曾为乡镇企业的出口产品,后被机绣所替代。
土布新港地区盛产棉花,农家妇女熟谙纱织土布。在机制布盛行之前,农村老少以穿着土布为主。每当雨天或农闲,农妇将絮棉纺成纱,或是将争购的棉纱绳拆成纱,然而再将浆过的纱织成白色(原色)布,或将染色的纱织成连条布,格子布等其花色品种不少于20多种。一般生有闺女的农户,都得织上10匹~30匹不等的土布作嫁妆。一度时间,城里人和外国人寻觅农户土布用以制作西式服装,颇为时髦。
(四)灶画
20 世纪80年代前,农家使用柴灶广泛。农家柴灶上,通常都有灶画。新砌或翻砌柴灶,泥匠最后一道工艺就是挥笔划画。灶画常见以花鸟、图案、福、喜字样画于灶山(灶壁)处,灶沿和灶身处多见以回纹砖块形花纹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