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动态
产业发展的推动者 ● 城市更新的建设者
民间文化
(一)山歌民谣
新港地区的山歌、民谣是随先民的迁入而传入,且代代相传,绵绵不断,遍及村、宅,成为劳动人民抒发情感,向往美好的一种表现。山歌来自劳动,来自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感情色彩。人们在劳动中演唱,也在劳动余暇、夏夜纳凉时演唱,在风俗节日、婚丧喜庆时演唱。歌谣大多语言通俗、粗旷,朴实无华,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艺术价值。其形式和内容可分为:劳动山歌、仪式山歌、生活山歌、恋情山歌、叙事山歌、儿歌等。
(二)打工号子
农民、工匠在生产劳动中,边劳动边随口喊出简练浑厚的词句,声调高低起落,借以消除疲劳,鼓舞干劲,陶怡情操。在集体劳动中,人们凭借号子山歌的节奏,指挥统一动作,工效倍增。
打夯号子
旋律高亢有力、气势磅礴、节奏感强,有《夯木人》的《单吆头》、《三吆头》、《排三和土》、《上正梁》等,其曲调有《“立人”拎来象绣花球》(一记头)、《正月梅花白映映》(一记头)(三记头)等。
吆喝号子
20世纪70年代前,渔民畜养鱼鹰(俗称“摸龙宫”)捕鱼。渔民在“赶摸龙宫”中捕鱼时,嘴里喊出多种吆喝唱调,配合手中的竹篙指挥鱼鹰捕鱼,制造紧张气氛,促使鱼鹰争相捕鱼。常见的有《赶“摸龙宫”》、《捉鱼央鱼乚塘鲤鱼》、《捉黑鱼》等调子。
肩挑号子
农民挑担时用《挑泥号子》、《挑担号子》以强烈的节奏配合担子的上下颤动,口中喊出“嗨唷,嗨唷”,随着号子声,似乎减轻担子重量驱除疲劳,鼓舞情绪。
数字调子
渔民、牧民在劳动中创造了各种用于计数的调子,在盘点鸡鸭、鱼、蛋时口中喊出带有声调韵数字累计计数,既能活跃气氛,又保证计数时不错漏。有《数鱼秧》、《盘蛋调》、《盘苗鸡》、《盘鸭调》等。
(三)哭丧习俗
新港地区民间在人死后流行哭丧,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哀思,诉说死者在世时的长处、优点和给自己的好处,悲叹自己的不幸遭遇、自责自己对死者照顾不全等。语言生动、情意悲凌,听者为之落泪,哭丧以女性为多,大体分为“散哭”、“哭经”、“哭套头”三种。
散哭
散哭不分场合、时间,随时随地可哭,包括哭丈夫、哭子女、哭舅父舅母等。
哭“经”
哭“经”是按丧葬习俗进行的,人刚死,由女儿或儿媳哭《断气经》;替死者更换衣服时,哭《着衣经》;给死者梳头时,哭《梳头经》;尸体进棺材,哭《寿材经》;将棺材抬至坟地,哭《出材经》;烧床祀时,哭《床祀经》;烧纸轿时,哭《接轿经》;最后摆灵台,由长房媳妇哭《灵台经》作收场。
哭“套头”
“套头”有《报娘恩》、《十二月花名》、《十苦恼》、《十二只药方》等,此外还有哭唱《寿材经》、《亭子经》。
(四)哭嫁
“哭嫁”是旧时女子出嫁时一种礼教仪式。传说是对“轿煞”、“床煞”等鬼门关的破戒。其程序有:“填箱”、“哭轿”、“谢恩”、“上轿”、“挽别”等。
填箱
即姑娘出嫁的隔夜,母亲为其将多年来经织的布匹装进箱子,称填箱。此时,母亲以山歌寄物寓情,相互话别。
哭轿
新娘出嫁时,男方抬轿从东南方入女家娶亲,新娘就要哭《一顶轿子》,短则二三十句,长则二三百句。然后新娘去梳妆,此时要哭《宫妆头面》,哭新娘将要登门的房子。有的娘与女儿还要对哭,为娘的对女儿进行作媳妇的指点,女儿则表示到夫家后要尊老爱小来报娘恩。哭词应用了大量的兴比、比喻、借喻等手法,运用了极其丰富的民间词汇,真切动听。
谢恩
谢恩的顺序为先《谢媒》,如果新娘对婚事满意就会倾心重谢;如果不称心,就会以《骂媒》挖苦。接着谢娘,再谢各长辈;谢祖父母、谢舅父母、谢伯伯、叔叔、谢姑妈、婶婶、谢哥嫂等。在“谢恩”过程中,篇幅最长者为姑娘对哭,哭词以姑娘关系的好坏而定,关系好就《赞婚》,若有隔阂就藉机讽喻。谢后长辈,新娘同弟妹告别,其告别辞主要是时弟妹的《叮嘱》。最后《谢爷》。对长辈和亲人“谢恩”完毕,喜娘就催新娘上轿,阿嫂捧“上轿饭”,此时新娘开始哭唱《赞厨》。
上轿
上轿饭“吃”好,向亲人告别完毕,喜娘催新娘“登基”(上轿),新娘由其长哥抱上轿,新娘的哥哥弟弟挽轿送行,此时新娘要哭《挽轿》,轿子一出场角,新娘必须换过新鞋,然后行轿,待送至半路,由喜娘“唱礼”三鞠躬,鸣炮(爆竹)三声,兄妹方才道别。
1984 年,日本留学生中原律子到南汇县了解南汇县的民俗和“哭嫁歌”等情况,唐港村歌手张文仙应邀表演“哭嫁”全过程,博得赞誉。
(五)上梁歌
解放前,民间建造房屋上正梁时,由“作头师傅”站在房屋高处边演唱边将粽子、糖糕、馒头、糖果、香烟、零散小额钱币等物向下散给地上的人群。歌词内容多为赞颂词句如“五谷来登”“五子登科”等。为东家讨个好口采,歌目有《摆香案》、《钉窝风》、《上正梁》、《钉中梁》等。
(六)儿歌儿童游戏
解放前,儿歌、儿童游戏在新港地区普遍流行。由于受多子多福落后思想的影响,一对夫妻生育子女少则4人~5人,多的近10人。子女名字中常会出现八妹、九弟之称。勤劳朴素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艰苦生活,无力照看小孩,只得把幼儿交给已丧失劳动能力的长辈或年龄稍大的子女(幼儿的哥哥、姐姐)看护,日渐月久,逐渐形成一种哄囡、眠囡、戏逗等类的顺口溜,俗称“小囡山歌”。如:“今朝风凉来,明早姑娘(娘姨)来,娘娘拿个包扎来(指糕点),给弟弟、妹妹吃来开心来”。有的儿歌,还可叫儿童边唱边做游戏,如拿一个小棒头让孩子骑在胯内,边跑边唱“啷、啷、啷,骑马到松江,松江老虎叫、别转马头朝北跑”。又如“打大麦”,叫二个孩子对面坐着边唱边交替拍打对方的手掌,形成打大麦的情景。新港地区的儿歌、儿童游戏的歌目主要有《打大麦》、《骑龙头》、《驮驮背》、《蚕豆花开乌油油》、《倒接口》、《稀希歌》、《丢绢头》和“造房子”等等。